close

日前(2月25日)寄發學測成績單,許多高三學生與父母,都要在幾天內做出人生中第一個重大決定—填大學志願。

被討厭的勇氣2.jpg

優惠價網址︰→→博客來 

每個台灣人在18歲那年,都走過這一段。在某些家庭,達成共識輕而舉;但在另一些家庭,卻是往後數十年親子關係糾結與對抗的開始。

 

父母多期待孩子選擇社會地位高、就業機會多的科系;使孩子想選自己有興趣的科系,又擔心傷父母的心。對青少年來說,如何做出父母認同、又不減損自我期待的選擇,是跨入成人階段必經的歷練。過不了這一關,往後人生還有求職、婚姻、置產等議題,仍舊可能觸動親子關係的敏感神經。

 

日本與台灣暢銷書《被討厭的勇氣》,將與佛洛伊德、榮格並稱「心理學三巨頭」之一的阿德勒(Alfred Adler)的主張,透過一位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與哲學家的夜間對話,來闡述阿德勒學派的主張,可做為面臨重大選擇時親子溝通的參考。

 

以下是年輕人與哲學家的對話:

在第三頁「割捨別人的課題」的對話中,年輕人告訴哲學家,父母親對他的人生意見不斷,像是「再用功一點」「至少也該考上這所大學」等,給他很大的壓力,也無法違背父母的要求。

 

「當初順著父母心意選擇學校時,你對他們有什麼感覺?」哲學家問。

 

「很複雜。雖然也有怨恨,卻也同時有種安心的感覺。心裡想著:如果是這所學校的話,應該就會得到認同了吧。」年輕人說。

 

「老是想要尋求別人的認同、在意他人的評價,到最後你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。」哲學家不留情面直言,引起年輕人高聲反駁,「想獲得喜歡的人認同、想被身邊的人接納,這是理所當然的需求!」

 

哲學家笑著說,「只要得不到認同就會感到痛苦,所以你得不到別人和父母的認同,就沒有自信,像你這樣的人生,真的可以算是健全的嗎?」

 

哲學家並非主張人們該過著自私、旁若無人的人生,而是要先理解阿德勒心理學中「課題的分離」。他舉例,「假設有一個很不用功的小孩,上課不聽講,也不做習題,連課本都丟在學校。如果你是他的父母,你會怎麼做?」

 

年輕人:「當然是想盡一切辦法讓他用功讀書啊,這是身為父母的責任吧。我就是在這種教養方式中長大的。每天的功課沒寫完之前,是沒有晚餐吃的。」

 

「在這種高壓強制下被迫讀書的結果,你有沒有變得喜歡讀書呢?」

 

「我並沒有變得喜歡讀書。我只是為了應付學校及考試而讀書,就像例行公事一樣。」

 

哲學家抓住機會說明,當眼前有「用功讀書」這樣一個課題時,阿德勒心理學就會從「這是誰的課題」觀點切入。

 

「孩子要不要用功讀書,這原本是『孩子的課題』,而不是父母的課題。所以當父母命令孩子『好好用功讀書時』,就像帶著滿腳的泥巴踩進別人家裡,這麼一來,就很難避免衝突了。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,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,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。」

 

年輕人迷惑了,「那到底要怎麼分辨『這是誰的課題』呢?在我看來,讓孩子用功讀書也可以算是父母的責任啊。」

 

「請想一想,『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,最後會由誰來承受?』」哲學家說,如果孩子選擇了「不用功讀書」,那麼最後要接受這個決定所導致的結果,例如功課跟不上、無法進入心目中理想學校等等,不是父母,而是孩子自己。也就是說,用功讀書是孩子的課題。

 

「不對,為了不讓事情惡化到那個地步,父母有責任告誡孩子,要他用功讀書吧?這是為孩子著想,不是干涉他們的行為。」年輕人不同意。

 

哲學家強調,阿德勒心理學不鼓勵放任主義,導致父母完全不知道,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麼,而是清楚地知道孩子在做什麼,在身旁守護他。

 

「以讀書來說,可以事先讓他知道這是他自己的課題,如果他很想要用功讀書,你會隨時在身邊提供他需要的資源。但是絕對不要干涉孩子的課題。在孩子沒有提出請求的情況下,不要插嘴干涉。」

 

哲學家說,關係愈親近的家人,愈需要刻意將課題切割開來。如果不把握這個分際,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期望強行加諸在別人身上,立刻會變成騷擾式的介入。

 

年輕人不以為然,「在自己和他人間劃清界線的人生態度,豈不是連那些真心關懷我們的人都要拒於門外,對他們說『你這樣做是介入我的課題』,這難道不是踐踏別人的好意嗎?」

 

哲學家搖搖頭,「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,需要一點距離。當彼此距離太近的時候,反而無法正面對談。距離太遠也不行,當父母親老是斥責孩子的時候,兩顆心就會漸行漸遠。這麼一來,不但孩子不願意找父母商量事情,父母也無法提供適當的幫助。因此,彼此之間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,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搆得到,卻不介入或干涉對方,是很重要的。」

 

年輕人忽然惱怒起來,「社會上有些大人會對年輕人說,『放手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吧!』可是這全是因為這些年輕人對他們來說,根本不相干;另一方面,父母或師長雖然會提出一些實際卻很乏味的建議,像是『去讀那間學校!』或『找個安定的工作!』但這些並不只是單純的介入,而是有負起責任的打算,像家人一樣認真考慮我們的將來!」

 

哲學家笑了,「將自己的人生全部託付給別人,就像走在父母鋪好的軌道上。即使當中有大大小小的不滿,但只要走在軌道上,就不會迷路。如果自己決定要走的路,就有可能面臨迷惘,必須直接面對『應該如何生活』這堵牆。到底要選擇別人認同,還是沒有人認同的自由道路,是很重要的問題。」

 

「為了不被討厭,就必須隨時察言觀色,對所有人宣誓效忠,甚至連辦不到的事也答應,無法負擔的責任也攬在身上。但謊言很快就會被拆穿,這種作法,是對自己、也對身邊的人不誠實的生活方式。」

 

因此,哲學家大膽結論,「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。如果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,無法不害怕被討厭,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,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,也就得不到自由。」

 

阿德勒說過,「沒學會面對困難的孩子,將會閃躲一切困難。」就從學測填志願開始練習吧!父母要有分辨「這是誰的議題」的智慧;想走自己的路的年輕人,則要有「被討厭的勇氣」。

 

 

來源:究竟出版社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否極泰來樂活天空 的頭像
    否極泰來樂活天空

    否極泰來樂活天空

    否極泰來樂活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