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七歲嘗到暴紅滋味,也吞下少年得志的苦果。《艋舺》後的「豆導」,面對再度翻紅的人生中場,為何收斂鋒芒、更低調謙卑?峰迴路轉的「小畢」故事,他有何體悟?

 

「成名要趁早,」若把作家張愛玲這句話,放在導演鈕承澤身上,那得補上一句「得先準備好」。

 

十七歲的鈕承澤,因為演出《小畢的故事》嘗到一夕爆紅的滋味。但就像他的外公過去對他的評價:「成也小畢,敗也小畢。」成名甚早的鈕承澤,迷失自我,過著年少輕狂的放縱生活。

 

第一次成名的代價,是沒有準備好的鈕承澤,在影視圈載浮載沉了十多年。第二次成名,是在二○一○年,鈕承澤拍了《艋舺》後。他得到了從演員「小畢」轉換跑道,當了「豆導」以來,最響亮的掌聲。

 

正當外界好奇,這位昔日給人狂放不羈印象的「小畢」,這次成功後會有什麼做為時,「豆導」卻變得更謙卑、低調。回絕了絡繹上門的一筆筆拍片資金。鈕承澤默默地完成了自編自導自演的新作《愛LOVE》,戲還沒上映,已有各方好評。包括他的導演好友陳玉勳、音樂人林暐哲,看了試片後,都為戲感動掉淚。

 

就連製作電影音效數量多到數不清的杜篤之,也在《愛LOVE》的後期音效製作過程中,一度被感動到放下工作,走出去打電話跟老婆說說話。

 

「只有步入中年的鈕承澤,才有辦法拍得出這麼成熟的作品,」有台灣首席音效大師之稱的杜篤之,語有所感地藉由這部新作,說出他對鈕承澤這一路走來的觀察。

 

早在一九八三年拍攝《風櫃來的人》時,就與鈕承澤熟識。杜篤之看著鈕承澤的演員生涯,從雲端跌落谷底,望著他在導演職涯裡隨波起伏地摸索。但他終究還是在導演,這個他原本陌生的領域,繳出一張漂亮成績單。

 

步入中年後的徹悟

能夠在不同領域綻放光芒,進而躍居電影導演的「一把手」,鈕承澤中年後的一番大徹大悟是關鍵。

 

二○○六年,鈕承澤剛滿四十歲。這時的鈕承澤雖然已是知名電視導演,與蔡岳勳並列,國內電視偶像劇的兩大旗手,但其實他的內心卻很空虛。當時的他,前兩部電視劇都叫好不叫座,想拍電影卻又找不到資金。一心只想追求更大成功的他,只能藉由酗酒、縱情聲色場所、瘋狂追求物質享受,填補空虛。

 

「一直以為自己充滿理想抱負,但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,變成一個腐爛發臭的王八蛋而不自知,」回想當時的自己,鈕承澤像念台詞般順溜地說。

 

就在鈕承澤陷入自己口中「負面情境的惡性循環」之際,還有更糟的事情發生了。原本他以為會修成正果的女友,在此時突然跟他說,她愛上別的男人。

 

「我的人生剎時當場崩解,」鈕承澤回憶。接下來他的人生開始在焦躁憂慮、充滿挫折感中度過。

「那時候慘透了,每天就是想打開窗子跳下去,」他說。

 

「我從小就是一位鋒芒外露的人,人家以為我很聰明,自己也以為自己很聰明,但活到愈大,才愈覺得為什麼我一點智慧都沒有?為什麼我只有小聰明?」鈕承澤當時每天這樣問自己。

 

鈕承澤也知道,不能放任自己的人生,這樣空轉下去。回想自己四十歲以前,永遠處在躁動、不滿足、沒有愛、永遠在疑惑的他,終於下定決心,認真求助心理諮商師,也開始打坐,進行自我沈澱。經過長達半年的整理後,他了解必須接受、面對自己,才有可能讓自己放下。

 

不惑四十 不再只有小我

「以前聽人家說四十不惑,總認為是口號,後來發現這是有道理的,」鈕承澤說,在步入中年時所引發的一連串脫序與憂慮中,適時的內省,讓他可以再出發。

 

鈕承澤的人生,不再只有「我」,他開始把目光放在更大格局上。「我想講的事情,我想為電影工業建立的範例,想為華語電影國度降臨的付出,都愈來愈清楚。」

 

「妙的是,這些事都是我從小想的,可是愈想愈做不到。當我不再把自己當焦點看,只用簡單方式,好好做對世界更好的事情,以前的期待,就一一發生。而且就算沒發生,我也不會執著,」他說。

 

鈕承澤還要藉由《愛LOVE》,為台灣電影業立下指標。這部斥資兩億新台幣的兩岸合資片,鈕承澤堅持與對岸合資的華誼兄弟電影公司,各佔一半比例。

 

也就是從出資、發行,到最後的票房收益,雙方都是共享與共擔五○%的利益和風險,「台灣電影產業還沒有人這樣做過,」他語帶得意地說。

 

一場看似中年危機的衝擊,讓鈕承澤有了小我到大我的蛻變。他甚至在二○○七年,把這段人生中場的故事,拍成電影《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》。

 

片中,他擺脫吸毒、外遇、逢迎金主等荒唐事蹟的方法,就是完全誠實地面對自己。而這部在當年得到金馬獎「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」的「偽紀錄片」,正是鈕承澤後來可以拍出叫好又叫座的《艋舺》的濫觴。

 

鈕承澤坦承,如果他沒有在邁入中年的體悟,就沒有後來的《艋舺》,更拍不出《愛LOVE》這樣深刻的故事。

 

而且,他補充,就算照著原來的價值觀與人生態度拍出《艋舺》,「接著一炮而紅來的,也只是一場場災難,」他說,「我知道,因為『小畢』經歷過。」

 

「你知道那種紅,是多麼脆弱、多麼朝不保夕,」鈕承澤回想。所幸,當年那場戛然而止的盛宴,鈕承澤沒有空手而返。他很清楚,這是自己要在演藝圈走得長遠的方向。

 

「我今天如果有梁朝偉的長相跟際遇,我就不會當導演,」鈕承澤自我解嘲地說。因此,他在前中年期,期許自己將來要成為一位能編、能導、能演的全才電影工作者。

 

當鈕承澤在當演員時,比其他人更留意後製工作;在沒戲接的時候,他也自願擔任副導工作。但外界提起鈕承澤,卻總是直接聯想到他的傲,而忽略他為導演工作,所付出的努力。

 

經過一場中年洗禮後,現在的鈕承澤反而變得更簡單。他說,現在一件事他決定做不做,只要經過兩關:一、自己到底多想做?二、做這件事會不會讓這世界更好?

 

歷盡千帆的鈕承澤,在走過許多中年男人都會遇到的瓶頸與壓力後,不只讓他順利駕馭工作上的轉變,他的人生,也邁入全新格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否極泰來樂活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