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身上有兩條蟲:一條是可憐蟲,一條是討厭蟲。

可憐蟲發作的時候帶來憐憫,討厭蟲發作的時候帶來反感和不喜歡。

諺語說了上句: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。

它缺了下句:討厭的人必有可學之處。

 

對討厭機制的研究,心理學家說:「當我們討厭某個人時,往往因為對方身上擁有和我們相同的缺點。」對方將我們的缺點暴露出來,所以我們也將討厭他的情緒表達出來。這是討厭發生的秘密。

 

明星、公眾人物、名人……或多或少,在被一部分人「明戀」的同時,也被另一部分人「暗厭」。

除此之外,價值觀、生活方式、認同感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模式。

 

細數身邊,總會有討厭的人存在。

嘴上說「我討厭……」其實我們背後都可能是被別人討厭、被別人非議的對象,不論是職場上、家庭裡、朋友圈、傳播媒介上都會產生。

 

老一輩人說,少說話,多做事,看看人家愛因斯坦,「跟在他名字後面的永遠是相對論,而不是他的婚外情」。

 

從討厭模式切換到學習模式

在沒有氧氣的地方,厭氧菌就會橫行。學習就是給氧和殺菌。

 

有評論家說:最討厭的人是世界的另一個我。此話不假,最討厭的人的優點是有待發現的幽靈。

  

有個著名的禪宗公案是講蘇東坡和佛印禪師,蘇東坡問佛印禪師看他像誰,佛印說看他像佛,蘇東坡則譏笑道:我看你像一堆牛糞。佛印不語。蘇東坡高興地回家說給蘇小妹聽,蘇小妹說:哥哥,你這次又輸了,你看別人是什麼,你自己就是什麼,你的看法是內心的投射。

 

討厭是一種感性的說法,如果我們理智地看待,幾乎最討厭的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之處。人們的普遍應激反應是同情弱者、討厭強者。

 

強大者必有討厭之處,最討厭的對象往往是因為強大而「獲罪」。

美國哲人愛默生講了一句話,他說:「所有的英雄最後都令人討厭。」

人們用討厭的模式來取得某種平衡和平等,從而適應「 強者生存」的達爾文生態環境。之所以有最討厭的人存在,因為那也是個我們不能勝任的人。

 

沒有任何道理不去學習他。

因此,從討厭模式切換到學習模式,是對待週遭事物最好的方式。

 

討厭是剎車,學習是踩油門,在經濟提速的歷史快車道,討厭使人清醒;而在如今金融危機的滯速車道中,學習則使人進步。


最討厭的人是相對概念

中國人不只會情人眼裡出西施,也善於仇人眼裡出魔鬼——喜歡一個人,他就是天使;厭惡一個人,那他就是魔鬼。

 

事實上,摒棄世俗的眼光,心平氣和地思考, 我們所討厭的人,他們真的一無是處?恰恰相反,他們的許多能力、努力、耐力倒真是值得我們學習。學無定規。

 

那些走在前列的人,開啟的是學習模式。

可人們也會擔心,「我終於變成我所討厭的人」。

 

這種風險也是存在的,因此有人打趣道:「當你變成你所討厭的人時,你就成功了。」

沒有人可以取悅所有人,最討厭的人也是相對的概念。

 

記住一句有用的話:「請你最討厭的人吃飯,而不是請你最喜歡的人。」

文章來源 : 39健康網 xl.39.net

arrow
arrow

    否極泰來樂活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